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赏析者在赏析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需要,我从赏析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赏析中感情体验的基本需要。"这一结论。
关键字:音乐 赏析 感情 体验 基本 需要
音乐是一种擅长表现和激起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赏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赏析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赏析者我们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讲,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赏析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要点。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讲,倘若在赏析音乐时只注意方法、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样他对音乐的赏析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可以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常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方法上。"① 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觉得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赏析他。"②音乐是一种擅长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赏析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赏析。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赏析中感情体验的基本需要。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第一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譬如,大家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开心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着我们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随着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大家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比如,大家听到如此一个音乐主题:
例3迅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 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 同上书,第104页。
大家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迅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大家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大家的心头涌起:
例4
慢速地
《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例5
肖邦:《c小调训练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大家深深地打动。
赏析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非因为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赏析者可以在我们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觉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首要条件的,而当赏析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知,不可以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知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了解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可以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比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状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源于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 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 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 充满深沉的情绪。
(4) 悲哀、哀怨。
(5) 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可以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备他们所不熟知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源于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一样的回答:
(1) 叙述某种痛苦。
(2) 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 优雅而明快的情绪。
(4) 喜悦。
(5) 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重要原因是有的学生极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可以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可以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大家上面所讲的赏析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赏析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法。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假如赏析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大概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总是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种类的体验上面,而不可以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赏析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需要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赏析者要从每个方面去研究和知道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大概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quot;大家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大家不可以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①
当然,大家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赏析而言。而大家之所以对音乐赏析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需要,是由于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更不是没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肯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肯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国内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quot;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但因为
①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② 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可以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赏析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着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原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因为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原因中找到理解的依据,比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依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类非音乐原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假如对这类非音乐原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非常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尤其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防止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总是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进步的原始年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因为这类非音乐原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赏析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点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的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综合运用非音乐原因,但却并不意味着这类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种乐曲的感情内涵,赏析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着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其次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尤其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历程、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每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知道,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比如大家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假如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有哪些用途,获悉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样,学生们在赏析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知道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样也就非常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假如赏析者可以充分发挥理解认时有哪些用途,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势必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需要,却并非每个音乐赏析者都可以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状况的认知更不是每个音乐赏析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很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总是没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不过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种状况下,就非常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讲解,而只能凭着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大家需要正视如此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部分音乐赏析者来讲。音乐赏析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一般所说,赏析者是处于一?quot;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况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不少状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如此判断一个赏析者是不是可以借用于某种定义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赏析者是不是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的从内心里有所体验,赏析者的感情是不是可以在赏析的过程中伴随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假如做到了这一点,那就能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大家如此说也并非不承认理解认识对音乐赏析中感情体验的要紧用途,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的能够帮助音乐赏析。
综上所述,我觉得赏析者在赏析音乐的过程中,第一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第二赏析者要从每个方面去研究和知道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赏析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赏析者在音乐赏析中感情体验的基本需要。当然,我又觉得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赏析者的赏析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一个赏析者都只能依据我们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大家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赏析活动是一种赏析者的主体活动,赏析者意识中的乐曲,势必渗透着他一个人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赏析活动中主体与客体(赏析者与被赏析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期望大伙能对我提出的问题有兴趣,能同我一块探讨。本篇论文的写作,我得到了郭星辰老师与郗力红老师的帮忙,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 104-10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实践论》[C].263
[3] 《乐记》[M]